close

 

        在進入主題前,先為網友解說一下問題:

        前兩天一位來自基隆的長官,詢問到關於靜坐、氣功、呼吸法和自發功等問題,因為筆者的教學時間頂多一個多小時而已,講太多容易離題,而且應該也記不了許多,所以對於簡易功法以外的問題,筆者在教學過程均只會點到為止,然後事後再打一篇文章補充說明,這部分在這裡跟各位說明一下。

        靜坐為氣功之母,所以任何不談靜坐的養生功法,皆非真正的氣功。練氣功一定要動靜配合,身體能量的轉化才可源源不絕。至於氣功的基本運作原理,就是諧波共振,透過靜坐讓腦波降至與生命的原始波動同步,就會引起氣功學所說的共振態,此時氣血大量運作,內臟及感官會變得異常敏銳,內外能量消化 、製造、吸收、運化皆達高度水準,直至能量飽和或肉身疲勞後慢慢回復正常意識。

        那修練氣功需要刻意練一些呼吸法嗎?其實是不一定必要的。呼吸法算是動功的一種,所以不能稱為氣功,它算是一種心肺訓練,利用這種呼吸訓練來開發心肺功能,可以增強身體排濁納清的能力。但不是每個道場都會刻意做這方面的訓練。

        對於一般人的心肺功能來說,練氣功已經足夠,所以一些靜坐道場,除了簡單的甩手或是慢跑外,並沒有刻意去做呼吸訓練。

        再以自發功來說,自發功的訓練方式顧名思義,就是利用氣機的自然發動來達到練功效果,更不必談什麼呼吸鍛練,也沒刻意要求姿勢跟動作,在氣功界算是比較隨興的練法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這種練法比較適合健康的人修練,病人比較不宜,因為病人氣機較弱、較難以發動,加上病氣干擾,在訓練過程容易出現偏差或是遭受旁人暗示,所以大部分的道場均不鼓勵這種練法。

        那呼吸法到底要不要刻意去學?如果時間允許的話,當然可以,而且是有益無害。其實呼吸法算是比較精緻的練法,如果拿我們的簡易法來比的話,簡易法算是粗工,而呼吸法算是細工,不過各位不要誤解我的粗細說法,以為細工較好…

        粗細是一個過程,就跟雕刻一樣,總要先雕出個樣子才能繼續做細部修飾,不過也有例外,所謂大巧不工,因此坊間也看得到稱之為一刀雕的作品,雖不修飾,依然是件藝術品。那再以分數來比喻,粗工可以讓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從60分到90分,細工則從90分到95分,而細工的這五分所需的努力,跟粗工的30分是差不多的,也就是練的越深就進步越慢,所花費的時間跟精力也就越多。

        因此需不需要為了這幾分如此拼命?如果你工作忙又要照顧家庭,那你就練練粗工就行,練久了還是可以到一刀雕的境界,但如果有心走向深功夫,呼吸法早晚還是要練,畢竟粗細兩種工法互有不可取代性…

        大致完了,接下來談核心練法:

        人體核心部位,指的就是腰腹、骨盆和大腿一帶的肌肉群。核心肌肉群有一個特性,就是易退難練,其實最主要還是一般人不懂得如何鍛練。

        生病之後,因氣血不暢,導致肌力逐漸退化,而藥物對肌肉的復甦強化又難以出現作用。在前一兩篇裡,我們已經了解肌肉對身體的重要性,只要肌力不足,身體的活動力跟抵抗力都會大幅衰退,也就是說病之所以難以治療,除了器質性病變之類問題外,一般慢性病有很大部分是肌肉不足造成的。

        來本部落格的朋友,十有八九腎功能都不好,陽萎、大小便無力、精關鬆馳、下腹空虛、腰腿細弱…,各種症狀均已明顯指出肌肉退化的事實,此時如果不懂得體育鍛練,藥就算吃一輩子也好不了,因為人身上有哪塊肌肉是可以靠藥物強化的?

        對於身體的鍛練,除了吊功法跟拉力訓練外,接下來再增加一種,綁沙包抬腿訓練。

        各位可以去買兩個五磅左右的沙包,綁在腿上後進行原地抬腿踏步,這種練法的好處是不需要場地,而且在鍛練腿部的過程不會喘,因此可長時間訓練。

        一般人過了三十歲後,腰腿肌力就會開始衰退,連單腳穿襪子都開始出現困難,如此下去身體很難不出狀況,因此強化自身的腰腿力量實為當務之急。

        任何運動都有它的獨特效果,一般人所熱悉的,大多是外推的運動,例如舉重、跑步或是伏地挺身之類的動作,全都是努力向外開展的動作,而我們的練法則相反,以內收為主,練一般人不太練到的地方。

        以吊功為主的核心鍛練,加上從上往下的拉力訓練,以及從下往上的負重抬腿訓練,各位所感受到的將是另一種前所未有的運動感受,這才是最有效、也最簡單的核心鍛練法。

        家裡若有缺乏運動的老人或是女性朋友,各位也可鼓勵他們做負重抬腿或是腳跟踢屁股的訓練,上半身則以九式甩手為主,動作簡單不複雜,馬上就可以學會,練久了又可達到上虛下實的效果,各位可試一陣子看看,就會知道筆者所言不假。-待續- (苦海紅蓮)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苦海紅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